江苏南通的夏末总带着点黏糊糊的热,那位考生捏着鼠标的手心里沁出薄汗。屏幕上"南通大学"四个字跳出来时,他先愣了愣,随即咧开嘴笑——十二年的台灯没白亮,公办本科的登科通知 像枚烫金的勋章。直到他顺手
|
江苏南通的夏末总带着点黏糊糊的热,那位考生捏着鼠标的手心里沁出薄汗。屏幕上"南通大学"四个字跳出来时,他先愣了愣,随即咧开嘴笑——十二年的台灯没白亮,公办本科的登科通知 像枚烫金的勋章。直到他顺手点开地图,输入"家"到"南通大学主校区",那个 红色 的门路箭头险些要重叠在一起:1.4公里,骑行导航体现4分17秒,途经 三个红绿灯,乃至能看到巷口那家开了十年的豆乳 铺。 ![]() 他对着屏幕眨了眨眼,回头 冲厨房喊:"妈,我考上的大学,比你去菜场还近。"正在炖排骨汤的母亲探出头,锅铲还滴着油:"那以后 早八课,我六点喊你起床都来得及。" 这段对话后来配上地图截图发到网上,批评区像烧开的水。有人晒出自己的同款经验 :"我大学宿舍窗外能瞥见我家阳台的花,辅导员查寝问我怎么带了一罐子妈妈腌的萝卜干,我说下楼拿的。"还有人脑补报到场景:"别人拖三个行李箱塞不满后备箱,你背个双肩包,骑电动车过两个路口就到,车筐里还能捎上给室友带的本地脆梨。" ![]() 我们总在青春故事里预设一场隆重的离别 。认为 大学该是绿皮火车哐当哐当载着的远方,是第一次自己套被罩时的惊慌掉 措 ,是在异乡食堂对着陌生的菜名发呆。可1.4公里的间隔,把这些"标配剧情"拆成了细碎的日常:早八课路上能拐进常去的包子铺,老板熟练地递来"加辣的梅干菜包";周三下战书没课,回家能赶上奶奶的麻将局散场,听她念叨"三楼王阿姨的孙子考去哈尔滨,冻得直哭";乃至期末周熬夜,妈妈会端着温牛奶出现 在宿舍楼下——本来 大学的门禁,拦不住二异常 钟路程里的牵挂 。 ![]() 有网友调侃这是"反向升学",说少了背井离乡的典礼 感。可那些骑着电动车来回的晨昏里,藏着另一种成长 的密码 。当室友还在盘算公交换乘时间时,他已经学会在"弟子"和"家人"的身份里灵活 切换:课堂 上为论文争执得面红耳赤,回家帮妈妈收衣服时,又变回那个 会被催着穿秋裤的少年。这种不消锐意 割裂的生活,让他更早明白:成长 不黑白得斩断已往,而是带着熟悉的温度,去摸索 新的天下。 就像那位说"用奶奶买菜车当行李箱"的网友,后来补了条动态:"室友国庆抢票抢得头秃,我回家吃了三顿螃蟹;他们在宿舍煮泡面时,我妈隔三差五送排骨汤。但我也带他们逛遍了老城的巷弄,知道哪家的糖画最甜,哪座桥的落日最好看。"本来 1.4公里不是困住青春的圈,而是让故乡 和校园徐徐渗透的海绵,既没丢了熟悉的炊火 ,又接住了象牙塔的星光。 ![]() 秋风吹起时,南通大学的新生报随处总会出现 骑着电动车的身影。车筐里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,后座绑着新买的台灯,途经第三个红绿灯时,卖豆乳 的阿姨会笑着喊:"开学啦?"少年点颔首,车铃叮铃响着,四分钟后停在宿舍楼下——他的大学,没有超过山河的壮阔,却在1.4公里的半径里,把成长 过成了最熨帖的样子。 或许青春从不必要用间隔测量 。有人在千里之外学会独立 ,有人在家门口读懂牵挂 ,紧张的不是走了多远,而是在脚下的地盘上,是否长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景。就像那1.4公里的路,每天来回的是间隔,徐徐铺成的,是带着炊火 气的长大。 |
2025-05-03
2025-03-05
2025-02-26
2025-03-05
2025-02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