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一心求死,还能咋办

摘要

最近,连续两起悲剧,狠狠砸在公众疼痛的心上。2 月 21 日,江西抚州高新区某校初中部,一名 15 岁女生张某某从高处坠落,如花般瞬间凋零,经调查,系自杀坠亡。同月,武汉某中学一名 12 岁学生,因课间用电话手表听

最近,连续两起悲剧,狠狠砸在公众疼痛的心上。

2 月 21 日,江西抚州高新区某校初中部,一名 15 岁女生张某某从高处坠落,如花般瞬间凋零,经调查,系自杀坠亡。

同月,武汉某中学一名 12 岁学生,因课间用电话手表听音乐,被老师没收并责打,次日凌晨 5 点从 9 楼一跃而下,了结了自己。

这些悲剧,相同的结局,不同的人物,似曾相识。

不能说父母不爱孩子,失去孩子后亲人的撕心裂肺、痛不欲生已经说明了一切。

也不能说学校不重视。据悉,抚州的那所学校曾开展过多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或生命主题教育。

各地各校防范未成年人轻生不遗余力,限位窗户、封闭走廊、安装防坠网,公布24小时求助电话,广东梅州某中学甚至要求所有学生签署“自杀与学校无关”的承诺书。

学校和父母已经用力乃至卑微如此,为何孩子决绝如此?

孩子一心求死,还能咋办?

谁该为逝去的年轻生命买单?
这是第几个非正常死亡的孩子了?还有多少孩子正在这条路上彷徨?
每一个孩子的离去,都是家庭不堪承受的疼痛,又何尝不是教育的耻辱!
盘点这些消失的年轻生命,我们以教育之名,以爱之名,成全了他们,还是摧毁了他们?
出了事情,各方都在辩解,推脱,努力把自己摘出来,把责任推到社会身上、家长身上。
社会和家长固然有错,观念、风气和价值体系都在潜移默化地育人。
但是雪崩之下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
那么多年轻人的血洋溢在我们的周围。他们曾经的憧憬,永远沉入永夜;他们纯真的眼睛,永远阖不上。
孩子拷问着我们,拷问着世界:为什么?为什么!
我们听到了吗?改变了吗?
把尊严还给孩子
有人说,是孩子自己太脆弱,承受能力太差了。
事实真是这样吗?
回顾这个事件,因为课间用电子产品听歌,不仅被没收了工具,还被老师当众责打!
对于现在的年轻孩子,无异于奇耻大辱。
还记得几年前那位武汉市14岁的初三男生吗?
他因为在教室与同学玩牌,被班主任发现后叫来了家长。
家长在见到儿子时异常愤怒,没有听儿子一句解释,当着众多师生的面,在五楼走廊里狠狠地扇了儿子几个耳光。
男生始终靠着走廊上的一根柱子上,一言不发,任凭母亲发泄着愤怒。
等班主任和母亲走远后,他看了看从自己身边走过的同学,突然跳上栏杆,从五楼跳了下去。

没有人知道,在跳楼前的那两分钟里,孩子的心里经历了什么,是什么让他连死都毫不犹豫?
大人总自以为是地觉得,小屁孩要什么面子!
但事实上,孩子的自尊心远胜于大人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:
青春期的大脑正处于“情绪风暴期”,杏仁核(情绪中枢)的活跃度是成年人的两倍,而前额叶(理性控制区)尚未发育成熟。
他们恰如暴风雨海面上的一叶小舟!
记得70后的我们少年时代就特好面子,“士可杀不可辱”。这种“当众羞辱”,无疑是让他们直接“社死”。
郑渊洁说:
“想要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,就当众出他的丑,当着外人的面损他、贬他,让他无地自容。”
孩子是心先死了,然后是身体死了。
还有多少教育在以“为你好”的名义践踏着孩子的尊严?
把孩子从习得性无助中解救出来
当我们习惯性地批评孩子“躺平”,有没有想过他们正深陷“习得性无助”的泥淖?

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的一篇文章,题目是:

6岁的女儿对我说:我没什么可期待的了。

不期待上学,也不期待回家,什么都不期待。

答案也许藏在她的一天生活中——

每天6点50起床到5点20放学,课间除了上厕所不能出教室,除了体育课不能出教学楼。

在这简短的、紧凑的、却又漫长的将近14个小时中,一个刚入学孩子能找到什么“期待”吗?
新浪财经报道,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,门诊日均接待量300人,全年人满为患。

孩子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,做着永远做不完的作业。比书包还要沉重的是巨大的心理压力。

他们要面对家长的期望、同学的竞争,像成人一样的KPI的排名,稍有不慎,就会被贴上“差生”“笨蛋”的标签。

日积月累,周而复始,动弹不得的他们感到窒息,感到绝望。

美国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提出过一个概念,叫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
意思是说,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无法控制、无法改变的环境中时,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。

这种无助感,会让人失去希望,失去动力,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。

在年轻的群体中,出现了一种比抑郁症更可怕的心理疾病——空心病。他们感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被剥夺,生活失去了价值。

几年前,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团队调查30多万中国中小学生,发现很多孩子出现“四无”现象:
学习无动力、社交无能力、对真实的世界无兴趣、对生命价值无感受
20年前,自杀者往往会有某些迹象,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现象:孩子在离世前表现得异常平静。
他们甚至在自杀前一天还正常吃饭、考试,与同伴谈笑风生,第二天却突然消失。
陷入存在性危机的孩子,连死亡都是平静的!
知乎上有个问题:“现在的孩子,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?”

有个高赞回答是:

“不是孩子越来越脆弱,而是我们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。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,却忘了问问他们,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”

梁文锋、王兴兴、饺子导演这些年轻人的成功告诉我们:

AI时代成功已经重新定义,教育的底层逻辑已经颠覆,我们正从“生存竞争”到“意义追寻”的文明跃迁。

我们现在最该给孩子的,不是吃苦的能力,是幸福的能力!

必须打破内卷的环境

说学

0

路过

0

雷人

0

握手

0

鲜花

0

鸡蛋

推广
火星云矿 | 预约S19Pro,享500抵1000!
评论
820人参与,20条评论

精彩评论
  • 心心念念都是你 2025-2-26 22:58
    小时间绞掉了翅膀,长大了却让我飞翔
  • 放开那個老太婆 2025-2-26 22:56
    以前对学生要进行磨难教育,学习红军长征不怕困难,不怕挫折的勇气,现在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一点都不受委屈
  • 南宁库里南 2025-2-26 22:52
    我家女儿,上课讲话被老师当众责骂后,现在已不愿意上学了,被我们逼着去了几次后,说一到学校就想死,现在我们也没办法了,只有让她在家呆着[哭]
  • 東隅已逝 2025-2-26 22:49
   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,须从多个渠道来解决或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。我那时被父亲打得全身青紫一片、后来这些历练已经成了我一生的动力
  • 清晰的早晨 2025-2-26 22:47
    记得上技校的时候住校,隔壁班的男同学给我买了两块钱的零食,被老爸发现(老爸是技校校长),直接被一顿军用皮带抽的两条腿全是宽条,一个星期都没有下去,我还是坚强的活到老了[哭笑],现在都温馨的回忆[心]
  • 梁开开 2025-2-26 22:45
    很多成年人都说自己小时候如何坚韧,现在孩子多么脆弱。请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需要上几个辅导班?早上几点入校,晚上几点睡觉?是否有周测,月考,一模,二模?是否要面临小升初,中考分流和高考的压力?是否要面临焦虑的父母和竞争越来激烈的社会现实。未经他人苦,莫劝他人善。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好了,可现在他们需要承受的东西太多太多,心里的痛苦更难以解脱。推卸责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,作为小百姓改变不了大环境,只能改变自己。降低自己的期望值,多给孩子一些自我选择的权利,让花成花,让树成树,别逼着鱼儿翱翔天际,985、211并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。
  • 梅花易 2025-2-26 22:39
    家长和教师都是爱孩子的,或者说是恨铁不成钢!扬善于公堂,规过于私室!说的就是在人前给孩子保留尊严!要及时改变教育方式,莫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你原本是在帮助孩子,但是他感觉你在恨他!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!扬善可以大张旗鼓地做,即使是于私室去规过,家长和教师都要慎重,点到为止。没必要让他马上认错!
  • 陈培林 2025-2-26 22:39
    现在家里孩子都是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尊重,进入学校慢慢接受到来自集体与社会的压力,小时候觉得自己前途无量以后要当科学家,实际上发现自己就连头天晚上的作业都没法写完。。。说白了就是孩子出生你给的是蜜汁配置,然而却要投身到小学就开始卷的硝烟中去,然而几十年前,小孩出生是泔水配置,长大后投入的是不卷的集体以及考不上正好给家里省钱,早点挣钱娶媳妇
  • 林坚炜 2025-2-26 22:35
    都说70后80后都被家长老师打骂过,也没见几个自杀的,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,以前被老师打骂,放学了,和小伙伴疯玩一下,啥问题都没了,现在孩子放学就回家写作业,还有课外班,心里的压抑释放不出去,久而久之肯定出问题!
  • 外来者 2025-2-26 22:33
    我们80后谁小时候没在大街上被揪耳朵,被连拉带踹,那时候怎么没有这么多事?我们不要面子吗?说到底还是现在的孩子太惯着了,毫无承受能力。
  • 東隅已逝 2025-2-26 22:29
    我女儿经常跟我说她想S,我经常跟我老婆说,不要太在意学习成绩,她差不多就行了,才二年级。经常为了这事夫妻俩吵架,我感觉女儿眼里都没有什么光了,她才9岁,可是我老婆太卷了。
  • 曦隽 2025-2-26 22:25
    我的孩子读高三,患轻度焦虑,他自己去年就和我商量想休息一学期,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,年后他自己又提出复学,才进学校几天,我总是这样认为的,读书并不是人生的唯一,身心身体健康才是主要的,孩子这世投胎到我身边,我虽然给不了他大富大贵,但给他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我还是能做到的,怎么高兴怎么来,否则,如果出现了无法挽回的事情,真的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
  • 黎妮子 2025-2-26 22:23
    很痛心,很可怕,孩子从上幼儿园就被夹在社会,老师和家长之的卷,家长盼孩子学习出类拔萃,老师喜欢学生优异的,家长给压力,老师给压力,就十几岁的孩子,能让他怎么能承重,看看星期六星期天辅导班门口比正常学校门口都拥挤,家长忙着送孩子到这班又送那个班,一上午最少进两个班,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了,上过的辅导班比上的学校都多多了,一边高喊减负,一边开放辅导,那不是瞎喊吗?最好的办法让孩子自由去选择他更喜欢的爱好,孩子说不报班就不报,不要强制报班,60.70那时的我们基本都挨过打,但那时我们很快乐,家长的要求只要能认识自己的名字不瞪眼瞎,所以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最重要,别在两头夹卷孩子了,
  • 佳鸿源正心草堂 2025-2-26 22:18
    三四十年前,一个老师几十个学生[哭笑][哭笑][哭笑]孩子压力相对小,现在一个学生几个老师,压力都是老师,父母给的
  • 馮家升 2025-2-26 22:15
    不懂得什么叫“孩子”的人,就不是一个真正的“成年”人。 一个合格的老师、父母,首先要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! 什么时候,不以分数评价孩子的优与劣,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,中国的孩子才有希望。 救救孩子吧[奋斗]
  • 佳鸿源正心草堂 2025-2-26 22:13
    就这点批评都接受不了的话,根本不可能踏出社会生活,长大去工作难道就不用受气被批评了吗?还是长大了啃老不工作?看来在心理教育层面还是不够啊,承受不了挫折的人无法健康长大
  • 快樂星情 2025-2-26 22:10
    一面拼命抓分数,争分夺秒,不断压榨;一面大力搞生命教育,心理健康疏导。 好比一面放火,一面灭火,孩子被烤得外焦里嫩,还打摆子。‍‍‍
  • 黎妮子 2025-2-26 22:07
    说白了,孩子从小就不知道什么是挫折,蜜罐泡大的,这就是若干年前的某专家提出来的快乐教育的结果;还有那网络上的心灵毒鸡汤,什么尊重孩子的人格选择,任其自然,快乐学习。八十年代的快乐与幸福教育是啥?是快乐幸福在艰苦的劳动中,在辛勤的汗水里,现在是什么了?一个人的欲望太容易满足,就找不到什么是快乐了,懂吧?本人的观点,非喜勿喷。
  • 東隅已逝 2025-2-26 22:04
    我是因为从小一个人上学,上学的路上都是一个人,要走大概25分钟的一条深沟农田田坎,经常会看到蛇,再翻过一座大山过去才是我的学校,早上上学,中午回家吃饭,吃中午吃完饭了又去上学,下午上完学了又一个人走回来,那个年代,我家只有我妈妈一个人挣工分供我们吃饭,所以天天没有时间来接送我上学,但我妈妈又担心我的安全,所以我妈妈那时就给我说:如果遇上任何危险和困难就念:南无阿弥陀佛,我也做到了,所以我的小学很如意!后来我都做到了,现在是中老年人了,一生如愿!我说给大家,希望看到我的这个信息的人们都念:南无阿弥陀佛!遇到危险就念:南无观世音菩萨!你们会一生平安如意!家人也会平安如意的!
  • 大地绿色 2025-2-26 22:02
    很多人说,为什么过去80年代90年代的孩子能挨打,现在的孩子就不能打?其实那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借以平衡的元素太少了,根本没有缓冲的时间差!以前我们早上挨父母责骂,一路和同学有说有闹到学校,情绪也就差不多抚平了。如果在学校被老师收拾,回家路上去河里抓抓螃蟹,爬树上掏掏鸟窝,开心了情绪也消化了。而现在的孩子如果在学校表现不好和同学闹不愉快或被老师骂几句,而接他回家路上还要被父母训!没有时间缓冲情绪,到了家就将自己关在那十几平的房间里,一边承担着学习的压力,一边承受着情绪的积累,久而久之,身心就会出现问题。所以说,现在的孩子是很"狭窄"的一代人,空间狭窄;时间狭窄;社交狭窄;选择狭窄;表达狭窄;思维狭窄;情感狭窄!要知道异想天开只是一瞬间。所以今天的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慎之又慎,适当的挫折教育,生命教育,劳动教育,健康教育,都不可缺位…[机智]

查看全部评论>>

有招是一个优质的生活妙招创作平台,在这里,你可以任意分享你的妙招经验,日常生活、技能学习、成长励志、恋爱婚姻……我们相信,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妙招,有着无穷的创造力。
  • 官方手机版

  • 微信公众号

  • 商务合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