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连续两起悲剧,狠狠砸在公众疼痛的心上。2 月 21 日,江西抚州高新区某校初中部,一名 15 岁女生张某某从高处坠落,如花般瞬间凋零,经调查,系自杀坠亡。同月,武汉某中学一名 12 岁学生,因课间用电话手表听
最近,连续两起悲剧,狠狠砸在公众疼痛的心上。 2 月 21 日,江西抚州高新区某校初中部,一名 15 岁女生张某某从高处坠落,如花般瞬间凋零,经调查,系自杀坠亡。 同月,武汉某中学一名 12 岁学生,因课间用电话手表听音乐,被老师没收并责打,次日凌晨 5 点从 9 楼一跃而下,了结了自己。 ![]() 这些悲剧,相同的结局,不同的人物,似曾相识。 不能说父母不爱孩子,失去孩子后亲人的撕心裂肺、痛不欲生已经说明了一切。 也不能说学校不重视。据悉,抚州的那所学校曾开展过多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或生命主题教育。 各地各校防范未成年人轻生不遗余力,限位窗户、封闭走廊、安装防坠网,公布24小时求助电话,广东梅州某中学甚至要求所有学生签署“自杀与学校无关”的承诺书。 学校和父母已经用力乃至卑微如此,为何孩子决绝如此? 孩子一心求死,还能咋办? ![]() ![]()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的一篇文章,题目是: 6岁的女儿对我说:我没什么可期待的了。 不期待上学,也不期待回家,什么都不期待。 答案也许藏在她的一天生活中—— 每天6点50起床到5点20放学,课间除了上厕所不能出教室,除了体育课不能出教学楼。 ![]() 他们要面对家长的期望、同学的竞争,像成人一样的KPI的排名,稍有不慎,就会被贴上“差生”“笨蛋”的标签。 日积月累,周而复始,动弹不得的他们感到窒息,感到绝望。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提出过一个概念,叫“习得性无助”。 意思是说,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无法控制、无法改变的环境中时,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。 这种无助感,会让人失去希望,失去动力,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。 在年轻的群体中,出现了一种比抑郁症更可怕的心理疾病——空心病。他们感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被剥夺,生活失去了价值。 有个高赞回答是: “不是孩子越来越脆弱,而是我们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。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,却忘了问问他们,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” 梁文锋、王兴兴、饺子导演这些年轻人的成功告诉我们: AI时代成功已经重新定义,教育的底层逻辑已经颠覆,我们正从“生存竞争”到“意义追寻”的文明跃迁。 ![]() 说学 |
2025-03-05
2025-03-03
2025-03-05
2025-03-03
2025-02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