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,在网上刷到一则帖子。发帖人是一位老师,他们班有个孩子的妈妈因癌症不幸去世。某天下午,这个孩子来到学校,另一个男孩竟指着他大声嚷道:“某某某,你妈死了,哈哈哈!”目睹了这一切的老师怒火中烧,将
前段时间,在网上刷到一则帖子。 发帖人是一位老师,他们班有个孩子的妈妈因癌症不幸去世。 某天下午,这个孩子来到学校,另一个男孩竟指着他大声嚷道:“某某某,你妈死了,哈哈哈!” 目睹了这一切的老师怒火中烧,将这个男孩叫到了办公室,并通知了他的家长。 可当他向男孩的家长复述了事情的经过后,家长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:“哎,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。” 敷衍地批评了自家孩子几句,便把事情搪塞过去了。 ![]()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看到后,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不是礼貌的问题,是毫无情感力的问题,说得再清楚些,是缺少人性。” ![]() 深以为然。 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性格的底色,三观的基石。 而那些生病的孩子,背后大都有对生病的父母,有个生病的家。 特别是下面这四种家庭,最容易养出冷血残忍的孩子。 ![]() “情感荒漠”式家庭 ![]() 有研究表明,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缺失,很容易导致孩子患上“父爱匮乏综合症”。 而患上这一综合症的孩子,往往会变得孤僻、冷漠,具有较强的攻击性。 “养老院弃母案”中的少年,就是其中之一。 2023年初,14岁的男孩将瘫痪的母亲无情地扔在了一家养老院的门口。 原来,男孩自幼被“放养”:母亲终日泡在麻将桌上,哗啦啦的洗牌声代替了哄睡童谣,父亲则常年奔波在出差途中,微信转账记录成了父子间唯一的对话。 面对记者的质问,男孩理所当然地说:“她没管过我,我凭什么管她?” 作家卡森麦卡曾说: “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,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。” 每个家庭里,都有一本看不见的情感账户。 若父母从来不存入爱与陪伴,当它情感破产的那一刻,养而不善的恶果,终将反噬家庭中的每一个人。 李玫瑾教授在《心理抚养》中提到一个案例。 2003年,警方抓获了28岁的犯罪嫌疑人王某。 这个不足一米六的瘦弱男人,在八年间连续作案三十多起,杀害了四十多人。 而促使他走上犯罪道路的,正是他那毫无情感浸润的家庭。 王某的父亲是一名赌徒,赢了就出去喝大酒,输了就对老婆孩子拳脚相向。 王某不堪忍受,离家出走。 从乞讨,到偷窃、抢劫,他的胆子越来越大,心也越来越硬。 最终,犯下累累血案。 对此,李玫瑾教授感叹道:“当一个人在童年没有经历过比金钱更重要的爱的抚养时,就不会拥有哪怕一丝的爱。” 当家只剩下忽视与冷漠,孩子踏入社会之后的路便注定遍布荆棘。 ![]() “斗兽场”式家庭 ![]() 韩国综艺《我金子般的孩子》中,有个叫载宇的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 14岁的他,性情暴戾、情感淡漠,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敌意,一不高兴就自己的妈妈拳打脚踢。 ![]() 在学校里,也经常对同学恶言相向,大打出手。 无助的载宇妈妈选择向节目组和育儿专家求助。 但专家却发现,载宇的暴力行为不仅是因为他患有“超雄综合症”,主要还是因为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。 父母在教育他时,经常使用暴力的手段。 比如,载宇在学校里遭遇了霸凌,小小的脑袋上已经有了一片触目惊心的光秃秃的头皮。 可父亲不仅不为他撑腰,反而用拳头教训他“不要说谎”。 但拳头和巴掌,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懂事,只会在他们心头种下恐惧与仇恨的种子。 待种子破土而出的那一刻,温情和善良就都会消失不见。 类似的故事,还发生在浙江一个初中生的身上。 某直播间内,一个初中生多次用滚烫的开水浇向蜷缩的幼猫,铁棍击打的闷响混着凄厉的哀嚎,少年却对着镜头兴奋高喊:“听!多爽!” 当虐猫事件引发全网热议后,少年的父亲却不以为意道:“男孩子嘛,调皮点正常。” 这句轻飘飘的辩解,竟与少年心理干预时的自白完全一致:“我爸打我时,也这么说。” 原来,那些落在小猫身上的铁棍,早在男孩童年时就一次次抽向他的后背。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再三提醒父母:
父母以暴力为砖砌成的高墙,无法筑成孩子成长路上遮风挡雨的港湾,只能成为囚禁孩子灵魂,滋生黑暗的牢笼。 ![]() “子宫喂养”式家庭 ![]() 你听过“子宫教育”吗? 孩子日渐长大,可有的父母却依旧把他们当作婴儿,让孩子一直生活在类似子宫一样的温暖舒适的温室中。 可被子宫教育养大的孩子,不仅会榨干父母的最后一滴血肉,还会在堕落中走向灭亡。 有个经典的寓言故事。 一个母亲对孩子无比溺爱,当儿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时,母亲也对他大加赞扬。 后来,孩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,被判了死刑。 行刑前,儿子提出想再吃一次母乳。 母亲含着泪解开衣襟,孩子却突然发狠咬下母亲的乳头,说:“你要是能好好教育我,我何至于走到今天这步!” 说完,孩子被执行了死刑,只留下母亲瘫倒在地,悔恨交加。 纵容为孩子铺就的,不是功成名就的红毯,而是通向深渊的滑倒。 父母的每一次娇惯,都在阻断孩子铸就健全人格的道路;每一回袒护,都在消解孩子共情关爱他人的潜能。 就像韩剧《黑暗荣耀》中的李莎拉。 表面上,她是个有信仰、有天赋的年轻画家,但实际上,她冷血狂躁,是个敢公然伤人的“毒虫”。 ![]() 年少时,她把校园暴力当作一场游戏,甚至把同窗逼上天台纵身一跃。 可当受害者母亲跪地哭求时,李莎拉却歪着头一脸残忍的天真:“她死了,和我又有什么关系?” 而这样的怪物,正是那无底线纵容孩子的母亲一手喂养起来的。 女儿害死同学,母亲对女儿班主任笑道:“孩子们打闹而已,捐栋楼够不够平息?” 女儿吸毒成瘾,母亲轻车熟路地帮她善后、遮掩。 最终,让李莎拉在狂妄中走向了毁灭。 正如柳永在《劝学文》中写的:“父母养其子而不教,是不爱其子也。虽教而不严,是亦不爱其子也。” 冷漠忽视的父母,是一种失职。 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,从来不让孩子直面错误、接受惩罚的父母,同样也是不够格的。 ![]() “向钱看齐”式家庭 ![]()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家庭? 父母平日里张口闭口就是“好好读书以后才能挣大钱”、“你看那谁谁谁一个月能挣多少钱”、“xx的老公太没用了,这么多年都没升职加薪”…… 当一切都朝“钱”看时,冷漠自私、急功近利必将如影随形。 微博上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故事: 她的儿子英语成绩很好,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。 有一天,儿子突然闷闷不乐地向妈妈诉苦:“班主任老是让我给同学讲题,不仅耽误我的学习时间,而且我教会他,他成绩就超过我了。” 听到这里,妈妈心里咯噔一声。 她突然意识到,自己平时的教育可能出了问题。 一直以来,自己都只告诉孩子该如何成功,却忘了教会他怎么做人。 想到这里,这位妈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带儿子去乡村支教。 让儿子亲眼看一看乡村的小学,亲自辅导那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孩子。 妈妈郑重地对儿子说: 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一样,一出生就衣食无忧;在祖国的偏远角落,还有那么多跟你一样大的孩子,他们可能也想学好英语,但并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去教他们。” 正是这次经历,让儿子开始改变。 后来当妈妈再一次问起儿子长大后想做什么时,儿子回答道: “我英语好,我想做一名外交官。同时我也想让乡村更多的孩子跟我一样,都学好英语,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。” 教育的终极目的,是培养出快乐、温暖、人格健全的孩子,而不是一座凶狠、冷漠、没有同理心的孤岛。 以身作则,少一点功利主义的世故,多一些用爱浇灌的陪伴,孩子才会内心富足。 ![]() 心理专家陈默说过: “很多的父母,对于孩子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,都是无条件满足,但在孩子的精神、灵魂引导上却捉襟见肘。” 当一个孩子渴望关注和陪伴时,得到的只是敷衍回应;当他遭遇挫折时,等来的却是拳脚和暴力;当他犯错误时,迎来的总是包庇和纵容。 久而久之,孩子那颗原本炽热的心便会冷却、扭曲,最终成为害人害己的怪物。 希望我们父母都能停下匆忙的脚步,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,用爱填满他们成长的缝隙。 希望我们的孩子成长为温暖纯良的大人,能够用爱和温柔照亮周围的一切。 点个赞吧,与所有父母共勉。 |
2025-03-05
2025-03-03
2025-03-05
2025-03-03
2025-02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