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好的教育,应培养能够“驾驭”规则的玩家和能“创造”规则的塑造者。文丨张楠 编丨Lulu 在现象级畅销书《未来简史》中,历史学家尤瓦尔·赫拉利描述过这样一幅未来图景:随着AI算法与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,
![]() ![]() 真正好的教育,应培养能够“驾驭”规则的玩家和能“创造”规则的塑造者。 在现象级畅销书《未来简史》中,历史学家尤瓦尔·赫拉利描述过这样一幅未来图景: 技术加速人类社会分化的预言,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真实。 年轻人秀着DeepSeek的各种花式玩法之际,#00后用DeepSeek1天卖出3.3亿#的消息已冲上热搜。与此同时,世界经济论坛《2025年就业前景报告》显示:41%的雇主因AI计划裁员,77%的机构已着手培训员工的人机协作能力。 ![]() AI 几乎无所不能,今天的孩子还要学什么才有未来?当 AI 分分钟刷完了全人类的题,孩子还在“卷”应试,真的值得吗?科学家预测,未来10-20年内,将诞生与人类同等或更强大的机器,不仅能掌握语言,还可能拥有超越人类的具身智能。届时,我们的孩子又该如何自处? 带着这些疑问,外滩君和两位 IT 精英爸爸聊了聊。 一位是人工智能科学家、机器人创业者周晨博士。 ![]() 拥有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的周晨博士,现在是一家机器人技术创新公司的联合创始人,两个女儿现在均就读于南通惠立学校。 另一位,惠灵顿(中国)信息技术总监Ryan。 ![]() Ryan从事 IT 管理超过 20 年,近十年深耕教育领域,自 2021 年加入惠灵顿(中国)以来,带领团队推动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和AI创新项目。Ryan的女儿在上海惠立读六年级,儿子现就读于剑桥大学。 ![]() 我不要培养孩子成为“工具人”的教育 “绝对不要培养worker(工具人),至少要成为player(规则玩家),最好进阶为shaper(规则定义者)。”周晨开门见山地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。 作为一家专注于机器人手部动作技术的创新公司的创始人,周晨相信,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解放人类,使人们不必再去做那些危险环境下的、对健康有害的工作,或者是日常中机械枯燥的劳动——人类应该将精力投入到真正具有创造力、能带来成就感的事业中去,专注于那些只有人类才能胜任的工作。 周晨分享了一个印象深刻的小插曲。 了解到女儿确实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后,周晨反而给予了肯定。他欣赏女儿能够高效完成任务的方法,同时也没有因此牺牲对知识的理解。 在他看来,今天真正好的教育,应该培养能够“驾驭”规则的玩家和能够“创造”规则的塑造者。 ![]() 所谓“玩转规则”,不是简单地重复同一套操作,而是理解知识背后的底层逻辑。唯有这种对知识本质的追寻,才能让孩子不仅能适应变化,更能创造变化。 比如说,语文课上,孩子要学修辞技巧,就不应该只是堆叠练习,而是要理解为什么要发明修辞,甚至去理解,语言的本质是一套通过语料对人类的思想、行为产生影响的“密码”; 数学也是相通的道理。比起反复地练习计算题目,更重要的应该是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,比如“除法”的真正含义是度量,“等号”意味着忽略其他信息只关注两边的等价关系等等。 ![]() 而培养“规则塑造者”,则还要加上一层领导力和判断力的养成。周晨认为,在未来社会,人的智慧和领导力将会集中体现在如何利用机器人、智能体,去汇总信息、做决策、分配任务和互动上。 这意味着,“学习”这整件事的挑战变难了!不再是获得一个好成绩就行了,不再是局限于某一个职业,某一种技能就行了,而是要具备只有人才能做的事情的能力。 因此,孩子们从小的经历、见识很重要,丰富多元的学习过程和体验,会让孩子们首先成为一个人。而当下的孩子们应该有的非常重要的见识,就是拥抱新科技。 ![]() 惠灵顿(中国)信息技术总监Ryan长期在教育一线和AI打交道,他对AI也持有类似的观点。他告诉外滩君,无论从技术层面,还是现实层面,阻止学生接触AI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远超我们成年人的想象。 重要的是过程。Ryan说,用AI学习,过程远比结果重要。正如数学家陶哲轩的提示,“富有洞察力的学生会用AI辅助数学学习,不是直接要求它算出答案,而是要求解释。” 当孩子走出学校,将直接面对一个被AI深刻改变的世界:知识爆炸、社会复杂化、竞争加剧……在这样的现实前,教育系统融入人工智能不再是可选项,而是生存必需。 ![]() 让孩子会用AI才最重要 理解AI、使用AI、驾驭AI,才是孩子跟AI的相处之道。 这种开放、自信的态度和惠灵顿(中国)的理念不谋而合。在2023年初,当全球高等教育体系对ChatGPT仍持警惕与抵制态度时,惠灵顿(中国)就已率先将这一技术引入课堂教学。 惠灵顿(中国)AI 平台的发展历程如下: ![]() 1. 理解和会用AI,将成为基本功 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,教会孩子会用AI、用好AI,既是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,也是无可回避的责任。 而所谓的“会用”,Ryan引用了科技业界的一个说法:H-AI-H (Human Inquiry-AI-Human Empowerment):以人的好奇心出发,借AI之力收集资料和激发灵感,最终回到人的判断,决定如何运用这些信息。这才是AI的正确打开方式。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,才是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。比如去思考: 所以,在惠灵顿(中国)旗下学校的课堂上,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: 这些才是今天的教育亟需给到孩子的,即AI时代的核心素养。如果缺失了这些,承受技术依赖、隐私风险等潜在负面影响的,最终也将是这群孩子。 为此,除了日常课堂中的运用,惠灵顿(中国)各个学校的教育技术部门还在针对老师的“持续专业发展(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, CPD)”和学生的ICT信息与通讯技术课程中,特别培训和介绍如何使用AI,如何保障数据隐私和安全、如何避免学术不端、如何识别偏见等重要内容。 2. 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,AI的赋能,也让教育个性化更向前迈了一大步。 在惠灵顿(中国),就有名为PDL(Pupil Data Lake)的数据平台,收集分析学生从招生到毕业的全过程数据,以实现“数据驱动决策”。 “举个简单的例子,新来的数学老师可以不必花上几个月去慢慢了解班级情况。”Ryan向外滩君介绍说,“系统可以立即展示每个学生的历史成绩,有平均线、雷达图,可以看出孩子在整体年级平均中哪个学科表现优秀,哪个学科低于平均水平。” 除了成绩,在惠灵顿(中国)为家长开发的一站式服务和沟通平台Education 365 App上,视频/照片游廊功能可以记录孩子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、比赛中的身影,通过 AI 人脸识别技术,这些照片可以定向推送给家长,也是孩子最详实的个人成长记录。 ![]() 有了全面了解,才能真正实现基于孩子特点和兴趣的个性化教育。 这也是周晨一家选择了惠灵顿(中国)旗下的南通惠立学校的重要原因。 一路从名校毕业的周晨,自认是传统教育的“幸存者”,但孩子却不一定。 周晨分享说,大女儿三年级时还不会读钟表,但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她不理解二十四进制与六十进制的概念。 可有趣的是,她在学会认字之前,就能体会到古典乐中作曲家的心境,甚至将某首乐曲与特定名画联系起来。 孩子的这份独特,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往往是会被压抑的。但是在南通惠立,学校不要求孩子们发展成一个范式,反而支持他们去发现自己的独特。 周晨的两个女儿原本就在艺术、运动方面各有所长,如今更是如鱼得水:小女儿擅长艺术体操,活跃于学校的舞蹈活动;大女儿不仅游泳出色,还在大提琴方面表现突出,担任乐团首席。 ![]() 两个孩子现在都已经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。姐姐现在正在省队训练,今年将代表南通参加江苏省省运会,有望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。 ![]() 当DeepSeek们正在搞定一切 我们的孩子还能“卷”什么? 作为资深 IT 精英,Ryan和周晨两位爸爸,已经历过几轮的技术革新,在他们看来,无论在哪个时代,对人才的核心要求都是相似的:批判性思维、创造力、终生学习的能力、协作能力等。 AI的出现,只是让回归教育本质这件事变得更加迫切、重要。 如果一定要总结,什么特质在AI时代变得尤为重要,两位爸爸的答案是:持续学习的热情和领导力。 Ryan认为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,是起点,才有“成长型思维”或“终身学习”这些过程发生的基础。 当然,孩子的兴趣点会不断变化。就以Ryan的女儿为例,她曾经对语文情有独钟,后来又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。最近,Ryan分享说,她又迷上了所谓的“国家拟人化”。将各个国家想象成有个性的人物角色,通过这种创意方式来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、地理和文化特点。 有趣的是,这也直接映射到了常规的学校课程中。以前,孩子觉得最枯燥的历史和地理,现在却变得特别期待,有时候还主动提出要“上难度”——只是讨论哪一年发生了什么、哪个国家在哪里已经太简单了。 “关键是当孩子学到知识后能获得成就感,这种成就感又增强了自信,而自信在未来,会是真正的竞争力。”Ryan说。
|
2025-03-05
2025-03-03
2025-03-05
2025-03-03
2025-02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