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的第7周北美票房榜,上演了一出荒诞的“双雄争霸”——漫威超级英雄续作《美队4》以暴跌68%的惨烈跌幅蝉联冠军。 而中国动画电影《哪吒2》则以“排片少、口碑高、票房稳”的姿态,连续两周跻身前五。 ![]() 一边是口碑崩盘的《美队4》靠惯性苟延残喘,另一边是本土狂揽139亿的《哪吒2》在北美市场艰难突围。 这场看似悬殊的较量,却撕开了全球电影市场的深层矛盾:好莱坞的傲慢与偏见,中国电影的崛起与瓶颈。 ![]() 一、北美票房报告:烂片登顶,神作陪跑。 先说说票房冠军,《美国队长4》。 这部迪士尼和漫威联手打造的超级英雄大片,堪称“高开低崩”。首周末8850万美元的成绩看似亮眼,实则创下系列最低口碑(IMDb 6.1,烂番茄新鲜度50%)。 可到了第二周末,票房直接暴跌68%,从4105家影院只捞回2820万美元。 啥概念? 一句话,那就是《美队4》彻底翻车。 北美累计1.41亿美元,全球2.894亿美元,听着还行,但1.8亿美元的制作成本摆在那儿,这成绩可有点让人捏把汗。 ![]() 你以为这68%的跌幅是啥新鲜事? 不不不,回顾一下漫威近几年的表现:《蚁人3》首周1.06亿美元后跌70%,《奇异博士2》和《雷神4》跌67%,只有《银河护卫队3》稍微体面点,跌了47%。 但《美国队长》这68%,加上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和口碑崩盘,感觉像是MCU在《复联4》后的疲态暴露无遗。 业内大佬保罗·德加拉贝迪安都忍不住说:“这可能是漫威的新常态。”观众热情冷却,曾经无敌的漫威帝国,如今要走下坡路了。 为什么北美观众对一部烂片如此宽容? 答案藏在漫威宇宙的惯性消费中。 尽管剧情被批“逻辑混乱、隐喻拙劣”,但北美观众仍愿意为情怀买单。 然而,这种依赖IP的“躺赚模式”已显疲态——中国观众用5.2的豆瓣评分和仅9900万人民币的票房(上映两周),直接给《美队4》贴上了“烂片认证”。 ![]() 再来看看第二名,霓虹灯影业的《怪猴》。 这部根据斯蒂芬·金短篇小说改编的血腥惊悚片,首周末在3200家影院拿下1420万美元。 1000万美元预算,票房就已经翻倍,这买卖做得太值了! 由温子仁监制,奥斯古德·珀金斯操刀制作,西奥·詹姆斯和塔提阿娜·玛斯拉尼主演,再加上斯蒂芬·金的恐怖招牌,观众虽然被吓得给“C”评价,但票房证明,低成本恐怖片依然是性价比之王。 霓虹灯发行老大埃莉萨·费德罗夫得意地说:“我们用恐怖大师的力量,打造了一场观众尖叫不断的狂欢。” 《怪猴》是继《长腿》之后,这是霓虹灯影业第二大开画成绩。这匹恐怖片黑马,低调却稳健,告诉我们,超级英雄《美队4》可以翻车,低成本恐怖片则永远不倒。 ![]() 再往下看,第八名的《坚不可摧的男孩》有点惨。 狮门这部信仰题材电影,1687家影院首周仅250万美元票房。 扎卡里·列维演得再卖力,观众也给了“A”的好评,可惜48%的烂番茄评分和冷清的上座率,证明它只感动了小众,没能打动大众。 这种片子往往靠特定群体支撑,但这次连“基本盘”都没守住。 信仰的力量很强,可惜票房不认账。 ![]() 第三名的《帕丁顿熊3》依旧很稳。 第二周末3890家影院650万美元,跌幅49%,北美累计2525万美元,全球1.5亿美元。 9000万美元预算的它,走的是国际路线,和前两部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比还有差距,但这只爱吃果酱的熊显然更受海外观众宠爱。 北美票房只是及格线,真正的战场在国际市场。 这就是全球化的魅力! ![]() 《神探狗狗》——家庭片的温暖小确幸。 第四名《神探狗狗》,环球和梦工厂的动画片,第二周末3179家影院590万美元,跌幅40%。 北美7878万美元,全球1.04亿美元,4000万美元成本,稳赚不赔。 没啥大片撑场的档期,这部儿童冒险片填补了家庭观众的空缺,低调但靠谱。 ![]() 好了,重头戏来了,《哪吒2》——中美两重天,那就是本土强到爆,海外弱到哭。 与《美队4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《哪吒2》的票房奇迹。这部中文动画电影在北美简直是个大写的“迷”。 第二周末仅800家影院,票房438万美元,国内总共1486万美元。 对于外语片来说,这票房不算丢人,可你再看看它在中国的成绩,那就值得感叹了,之前啡哥写过一篇文章,说的是《哪吒2》全球票房137亿,国内136亿,海外仅收1亿。 该片,在中国春节档超出了所有电影人的预期,最后票房一路长虹轰下了17亿美元,超过了头脑特工队2》的16.6亿美元,登顶动画电影历史票房冠军,全球总票房排行第八。 ![]()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。 它在中国的票房能把《复仇者联盟4》按在地上摩擦,把《美队4》碾压得一无是处。 可到了北美,这头票房怪兽就不怎么灵了。 438万美元的周末票房,连《神探狗狗》的零头都不到,还直接把低成本恐怖片《怪猴》吊打。 放眼全球,《哪吒2》是现象级存在,可在北美,它只能在第五名的位置。 ![]() 二、问题出在哪儿? 《哪吒2》的北美总票房仅为《美队4》的十分之一 。 即便IMDb评分高达8.3(远超《美队4》的6.1); 即便影院上座率接近8成; 即便奥斯卡评委给出积极评价——这部被中国观众奉为“国漫之光”的作品,依然难以打破北美市场的“文化结界”。 咋回事呢? 别急,咱们来扒一扒。 ![]() 第一个原因就是发行落后。 这一点,啡哥多次提及,因为咱们这部电影是仓皇出海的,在北美未做电影分级处理,加上未能绑定巨头发行商,就没法拿到更多影院。 《美队4》在北美首周登陆4105家影院,而《哪吒2》仅有800家。排片量直接决定票房天花板,这是好莱坞用数十年建立的发行垄断。 即便《哪吒2》的单馆票房高达10909美元(仅次于《美队4》),但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——没有银幕,何来观众? 更微妙的是,北美院线对非英语电影的隐形歧视。 AMC等巨头宁愿将IMAX厅留给口碑崩盘的《美队4》,也不愿给《哪吒2》更多机会。 正如网友嘲讽:“这不是文化输出的问题,是航母不够多的问题”。 ![]() 第二个原因就是文化隔阂。 《哪吒2》是彻头彻尾的“中国制造”。 它改编自中国神话,内核、笑点、情感都带着浓浓的东方色彩。 在中国,这叫文化自信,观众看得热泪盈眶。 可到了北美,面对不熟悉哪吒故事的观众,这片子就像一本没翻译好的外文书——你得先懂背景,才能get到爽点。 文化差异这堵墙,太厚了。 《哪吒2》的海外遇冷,暴露出东西方文化叙事的鸿沟。 北美观众对“渡劫”等东方神话体系缺乏共鸣,反而纠结于“哪吒是男是女”“敖丙为何化龙”等细节。 中国观众为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热血沸腾,而北美观众则对“借刀杀人”“权谋算计”的剧情感到困惑。 尽管字幕翻译尽力“信达雅”,但“急急如律令”等文化梗仍难精准传达。 这些全是文化隔阂,咱们得把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打造成功之后,北美观众会自觉的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,这样才能消除文化隔阂。 然后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,而且得是中国全面崛起才行。 ![]() 第三个原因就是营销拉胯,谁知道你在演啥? 再看看发行策略。 800家影院,这规模连《怪猴》的一半都不到。 宣传呢? 几乎没声响。 《哪吒2》的发行方显然没指望它能火,摆明了“试水”心态。 结果呢? 试了个寂寞。 历史重演:中国大片难出国门? 这事儿其实不新鲜。 看看《流浪地球》《战狼2》,中国票房一个50亿一个56亿,到了北美分别是580万美元和270万美元,惨得没法看。 中国电影在国内能卷死好莱坞,可出海就哑火。 为什么? 文化输出不够,市场对接不畅,观众口味差异太大。 反过来,好莱坞大片曾经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,这对比也太扎心了。 还有救吗?悬念在这儿。 但等等,故事还没完。 《哪吒2》在北美真就没戏了? 未必。 也许靠流媒体能翻身,也许下一部续集能吸取教训,加大宣传力度。 毕竟,日本动漫在北美也是从小众到有声有色,慢慢趟出了一条路。 可问题是,中国动画有这个耐心吗? 或者说,北美观众会给它这个机会吗? ![]() 三、我们来谈一个争议:中国电影需不需要被全球认可? 《哪吒2》的本土为王 VS 出海执念,啡哥至少谈了三篇这样的文章,争议相当大,一方根本没法说服另外一方,有的甚至看到开头就骂。 那么,一部电影是否必须征服海外市场才算成功? 支持者认为:海外票房是文化影响力的试金石,中国电影不能“闭门造车”。 反对者反驳:用本土市场撑起全球前十票房,已是实力的证明。吴京曾霸气回怼:“99%票房来自中国又怎样?不是钱吗?” ![]() 事实上,《哪吒2》的出海困境恰恰暴露了国产电影的软肋——发行渠道的断层。 负责《哪吒2》海外发行的华人影业,虽尽力争取到800家影院,但与迪士尼的全球发行网络相比,仍是“蚂蚁撼树”。 咱们未来怎么办? 啡哥觉得只能从“硬输出”到“软渗透”了。 若要打破文化壁垒,中国电影需探索新策略,向奈飞流媒体学习,他们的影视剧经常会制作28个国家字幕,有的甚至达到了40多个字幕,发行覆盖了全球。 而咱们的一部电影连同步全球公映都无法做到,发行上的短板,让中国电影无法走出国门,希望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了。 ![]() 四、尾声:全球票房的未来在哪里? 这场北美票房大戏,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电影市场越来越全球化,但文化的鸿沟依然存在。 《美国队长》疲态尽显,《怪猴》证明恐怖片生命力,而《哪吒2》则是个活生生的例子——你在家再牛,到了别人地盘也得重新证明自己。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票仓,17亿美元的《哪吒2》让好莱坞都得侧目。 可要想真正在全球称王,中国电影得找到破局的钥匙。 是文化调适? 还是营销升级? 亦或是直接砸钱硬闯? 这个答案,或许得等《哪吒3》来揭晓。 所以,各位,你们觉得《哪吒2》还能在北美翻盘吗? 或者,咱们压根就不需要北美这块蛋糕? |
2025-03-05
2025-03-03
2025-03-05
2025-03-03
2025-02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