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首付9块9,三年后降价 补差”——朋友圈里这条广告 刚刷出来,群里就炸了。有人截图问“真能抄底?”更多人回一句“怕抄在半山腰”。一句话,戳中两类人:手里握着房、心坎 揣着慌的业主;兜里攒着钱、迟迟不敢动手的
|
“首付9块9,三年后降价 补差”——朋友圈里这条广告 刚刷出来,群里就炸了。 有人截图问“真能抄底?”更多人回一句“怕抄在半山腰”。 一句话,戳中两类人:手里握着房、心坎 揣着慌的业主;兜里攒着钱、迟迟不敢动手的观望 者。 焦虑点很具体: 三四线房价只剩高峰时的三成,卖还是不卖? 一线城市挂牌量蹭蹭涨,砍多少才不算亏? 六个钱包凑出来的首付,会不会一夜缩水? 把镜头拉近,看三个小画面。 画面一:安徽某县城,晚上八点,新交付的小区亮灯率不到三成。 中介门店一年只卖出两套,老板说“如今看房送油,再送米,客户还是摇头”。 人少,灯暗,房价就像没人抬的轿子,一起往下掉。 画面二:杭州地铁口,一个年轻姑娘举动手机算月供。 焦点区小两居,挂牌价比去年低了15%,她掰着指头算: “工资涨5%,房价跌15%,好像能上车,又怕明年再跌10%。” 夷由写在脸上,像地铁进站的冷风,吹得直缩脖子。 画面三:深圳某房企内部群,财务发通知—— “暂停 拿地,先保交楼。” 曾经的“高周转”变成“慢周转”,拿地集会改成服务业务 脑筋 风暴。 老板在群里发了一句:“活下去比做大更告急。” 一句话,把已往十年的疾走 踩了急刹车。 这三个画面拼在一起,就是当下楼市的体感温度: 冷,但不至于冰封;慌,却还没到掉 望 。 为什么冷? 1. 生齿:去年全国少了85万人,60岁以上多了三千万。 买房的主力军缩水,退休潮登场,空出来的房子比新生儿多。 2. 库存:7.8亿平方米待售,再加空置,够再装下一个河南省。 灯不亮的夜晚,就是库存最诚实的广告 。 3. 杠杆:房企的“三高”模式走到头,还债比拿地急。 以前乞贷抢地,如今乞贷保交楼,顺序一颠倒,地就不香了。 于是,市场开始 重新列队: 房子回归“住”字,投资客静静退场。 年轻人把“无房不婚”改成“无债一身轻”。 政策不再喊“刺激”,而是“托底”——一线稳预期,三四线控供地。 接下来怎么办? 给两类人各划一条小线。 手里有房的人: 别盯着昔时 高点算吃亏 ,先看小区亮灯率、地铁口距离、周边学校。 灯亮得多、地铁近、书包房,价格就另有底; 灯少、远郊、筹划 靠PPT,割肉也得认。 一句话:活动性比账面价更告急。 兜里有钱的人: “捡漏”不是看到降价 就冲,而是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 1. 这套房未来十年有没有人接盘? 2. 月供占家庭收入多少?凌驾40%就危险。 3. 如果房价再跌10%,还能不克不及 睡得着? 答得明白,再谈砍价。 末了泼一点冷水,也给一点暖。 冷水:普涨期间结束,幻想“一夜翻倍”可以放下了。 暖:房子不再是独一 信仰,现金流、技巧 、康健,都是新的安全感。 把六个钱包的拉链拉紧,把对未来的预期调低一档。 楼市的下半场,拼的不是谁胆量大,而是谁算得清、睡得稳。 |
2025-05-03
2025-03-05
2025-02-26
2025-03-05
2025-02-26